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

银元宝多少钱一克_银元宝_世界视讯

来源:互联网    时间:2023-05-19 19:59:56

1、最好去正规的地方买。


【资料图】

2、银锭(银元宝)是指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,就形制而言,银锭可分为几种:船形、条形、饼形,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,船形的一般称银锭,条形的一般称银铤,饼形的一般称银饼。

3、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,也就是元宝。

4、所以习惯上将银铤、银饼和银锭统称为银元宝。

5、  随着银锭收藏的普及,它的收藏价值不断提高,伪(仿)品就出现了。

6、除了要了解各个时期银锭形制特点和铭文特征外,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银锭的真伪。

7、  观色  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,一是外在的银锈,一是内在的成色。

8、  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在 95% 以上,含银量 95% 以下的银锭是很少见的,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,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、库子、秤验银库、监铸官之类的职务,这些职务就是为了检验银锭成色而设置的。

9、并且,将工匠等姓名錾刻在银锭铭文之中,就是为了防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,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色、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。

10、所以,一般而言,古代银锭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,成色有的甚至达到了 99% 以上。

11、由于成色高,当它全新时,具有一种特有的亮丽的光泽,浑身带有“珠光宝气”。

12、相反,伪品的成色往往达不到 95% ,一般含银量都在 90% 以下,不可能像真的银锭那样光亮,色泽较暗。

13、有的伪品的光泽甚至出现泛红的现象,这是由于白银中搀入的铜过多而引起的,在我国古代就有在白银中搀铜做假的情况存在。

14、  由于古代银锭距今天久远,况且铸造出来的银锭大多是用来流通使用的,所以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由于受氧化的作用和人们的触摸,在银锭之外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层反而起到保护作用的外衣,即银锈和包浆,呈灰色或灰褐色,色泽温润。

15、作假的银锭由于时间间隔短,不可能会像古代银锭那样,生成天然的包浆,所以,它的色泽让人看上去就像刚刚出炉,火气很大。

16、  古代银锭的重量,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。

17、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两、二十五两、十两、五两和一两等数种,多见的是五十两重的银锭。

18、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,所以,同样是重五十两的银锭,重量 上也有差异,因为唐代的一两合 42 克,宋代的一两合 39 克,金代的一两合 39.8 克,元代的一两合 36.6 克,明代一两合 37 克左右。

19、但是,即使这样,如果我们将古代每两重放在合 36.6 克到 42 克的区间中,得出的结论就是,古代五十两重约合今天的 1809 克到 2100 克之间。

20、  由于白银在化学元素中,比重达 10.8 克,所以,五十两的银锭放在手心里,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。

21、而作假的银锭却不尽然。

22、在过去,为了降低成本,作假者要么在白银中搀杂铜、铁、铅等金属,这样,使银锭成色降低,或者为了蒙骗过关,在铜铁或铅块的外面用白银裹住,并做成银锭形状。

23、这种里面藏铜、铁等金属的伪银锭虽然重量也在 1800 克以上,但没有真银锭那样的沉重感。

24、里面包藏铅金属的伪银锭,尽管重量达到了真银锭的重量,但由于在化学元素中,铅的比重高达 20.7 ,差不多是银的一倍,当这种假银锭拿在手里时,就比真银锭还要沉重。

25、所以,检验银锭的重量,我们不光要称重,还要看拿在手里的感觉,而这种感觉的把握,需要长年的多接触、细品味和不断地总结经验。

26、  看铸造  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,这种丝纹由外及里,排列有序。

27、除此之外,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。

28、有一种说法认为,这种丝纹和微凹,是当熔化的银水倾入金属范时,在没有冷凝前用钳子轻敲金属范侧面产生震荡后形成的。

29、其实,更科学地说,银水成色在 90% 以上的情况下,因氧的作用,一旦由很高的温度急剧冷却,随着氧的释出,就会急剧收缩,冷却总是由外围向中心,这便形成了丝纹和锭面微凹的现象。

30、如果纯度低的银水在急剧冷却收缩时,是形成不了丝纹的。

31、当然,锭面是否微凹与有没有丝纹是可以人为控制的。

32、控制的方法是:( 1 )不使银水在成型时急剧冷却收缩,而使它的冷却收缩速度放慢变缓;( 2 )吹气或不吹气。

33、对于这种技术的掌握,恐怕是在清代晚期至民国时候了。

34、所以,对明及明以前的银锭,看看锭面是否微凹和有无丝纹,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如何了。

35、  除了看有无丝纹和微凹,很重要的就是看银锭底面的气孔,或称蜂窝。

36、由于各种银锭成型时氧的释放,当浇铸银水时,所产生的气体逸出,就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产生了气孔。

37、虽然有气孔,对银锭来说,使得它不太美观,但是,正是这种气孔,成了我们鉴定真伪银锭的重要依据。

38、气孔较深,孔内圆润光亮、有神,说明成色高;反之,则成色较低。

39、铸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气孔,一般都是口小洞大,深浅不一。

40、而伪造的银锭的气孔,口大洞小,深浅均匀,一般较浅。

41、另外,从孔的大小上,也能鉴定出银锭的铸造年代。

42、大体上说,宋元时期的气孔要比明清时期的大。

43、这点也是作伪者常常想不到与忽视的地方。

44、  有时在观察银锭侧面时,不仅会看见气孔,还会发现真的银锭有层层叠加的感觉。

45、所以,侧面具有这层次感的银锭,肯定是真的。

46、有的作伪者不会注意到这么细微的程度,将银锭侧面做得相当光滑,反而露出了马脚。

47、  审造型  不同时代的银锭,有着它那个时代的形制特征,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。

48、比如说,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,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。

49、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,并且,虽然周边也起棱,但不上翘,锭面微凹,且有由外及里的丝纹,一般锭面要比底面大些,束腰较宽。

50、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,显得短粗,所以,看上去相当厚。

51、束腰处的弧度缩小,两端双翅上翘,弧线增长。

52、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,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。

53、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,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。

54、所以,银锭的形制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。

55、即使如此,大致也可分为元宝形、方形、圆形、腰形、牌坊形等几种。

56、需要搞清楚的是,各地使用哪一种或哪几种,在形制上又有什么变化。

57、比方说,牌坊银锭是云南地区的特产,如果出现标明其它地方铸造的牌坊形银锭,就要考虑它的真伪性了。

58、  视铭文  视铭文,不仅要看铭文的内容,还要看铭文的形成以及采用的方式等其他一些因素。

59、  鉴别真伪,需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格式特征,包括哪些内容。

60、比如说,唐代的银锭中,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“行人”之类的职位,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。

61、就是宋金时期,也各有特点,如往往具有“京销铤银”和“出门税”等字样的银锭,肯定是南宋时期的;而出现“盐判”、“店户”、“使司”等字样的银锭,大体上是属于金代的。

62、  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,尽管是錾刻的,但好象是手书上去的。

63、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。

64、金代则以錾刻为主。

65、元代早期为戳记,排列无规,背面常铸阴文;晚期则以錾刻为主。

66、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。

67、除“金花银”之外,一般都是錾刻。

68、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,尽管有序,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杂乱。

69、  清代以前的银锭铭文到目前为止,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圆锭外,基本上都是阴文。

70、清代及时性国的银锭都是阳文,或许是在银锭成型、还未完全冷凝时砸刻上去的,文字一般没有变化,内容丰富,因地而异。

71、 总之,对银锭的真伪辨识,就是要多接触。

72、要仔细观察,认真琢磨,掌握时代特点,善于总结。

73、碰到伪品时,也需要细细品味,找出可疑之处,归纳作假的方式和采用的技巧。

74、只有这样,才能够熟能生巧,辨别清楚,无往不胜。

本文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有帮助。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南非导报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