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,一位90后女入殓师穿寿衣直播的话题引发众人热议。
视频中的女士耐心地展示着每一套衣服,为大家普及着殡葬知识,以及老人去世后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。
在外人看来奇怪的行为,却是她每日的工作。
(资料图)
90后的李敬芳是一名入殓师,并且从事这份工作已经十年之久了,她每日需要做的就是为逝者净身、更衣、化妆。
“将逝者的容貌尽量还原至生前,看到家属激动的神情以及不断鞠躬的道谢,我认为我做的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。”
面对媒体的采访,李敬芳满脸自豪地表达着。
但人生海海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份工作,言语偏见,行为抵触在入殓师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。
李敬芳的直播评论区中不友好的发言便证实了这一点:
“穿寿衣直播,哗众取宠”
“穿着寿衣不晦气吗?”
“这种工作做久了身上味道很难闻的”
“一想想那工作环境就觉得阴森。”
李敬芳面对这些声音,无奈的表示道,自己10岁的女儿也只知道妈妈是化妆师,但她期待以后自己的职业可以大方示人。
“不要把我们当瘟神。”
这是她的期望,也是她的无奈祈求。
01
由于世人的偏见,入殓师成了神秘冷门且难以言喻的工作,但在这些从事者的眼中,却有着不同的意义。
“为了从事这个工作,我差点和我妈断绝关系。”
在辽宁卫视《有请主角儿》节目中,作为入殓师的吴津娜玩笑着谈论这段波折。
在12岁之前,她还只是一个幸福且普通的小女孩,和同龄小朋友一样,长大后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老师。
然而一场变故却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。
这一年,最疼爱吴津娜的小姨在一场车祸中丧生。
因车祸状况比较惨烈,吴津娜的小姨容貌被毁,她的父母怕小孩子看到会产生童年阴影,便没有让她看小姨最后一面。
这成了吴津娜一生的遗憾。
这个遗憾导致她对殡葬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在她15岁那年,福建民政学院开设了殡葬专业,小小的她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中考,转而开始备战殡葬专业的考试。
对此,吴津娜的母亲是极其反对的,她认为这种专业本身就是不吉利的,如果学成就业的话,整日面对逝者,阴气十足,想想都觉得“晦气”。
还有一点在她看来很重要的就是,她没脸和别人讲述女儿的职业。
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如此,虽然是少数,但还是存在着。
只不过她的母亲显然小看了吴津娜的决心,尽管母亲极力反对,甚至用“断绝母女关系”威胁,她仍坚定地选择了这个专业,如今从事入殓师这个职业已经15年了。
02
入殓师这个职业给人的印象如此之差,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坚定地选择呢?
95后入殓师许璇给出的回答成功震慑到了我:
“给生人以安慰,给逝者以体面。”
目前在一家殡仪馆工作的许璇,与我们分享刚开始工作时,遇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况。
当时的服务对象是一位备受病痛折磨的老人,因生命已到终点,他的儿子杨先生打来电话,希望能让父亲安详体面的离去。
到了现场后,许璇看到老人的状况,下意识愣在了原地,由于长期卧病在床,老人全身80%的皮肤已经呈溃烂状态,长期使用呼吸机导致他下颚脱臼,皮肤也已经成惨白色,整体的状态令人感觉心酸。
但作为专业的入殓师,她的职责便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尽量还原逝者的容颜状态。
片刻的迟疑之后,许璇毅然上前,用酒精为逝者全身消毒,随后细心地擦拭全身,按摩面部肌肉,直到脱臼的下颚能顺利归位即可,最后要做的便是将老人已经溃烂的皮肤修复如初,并且化上适宜的妆容,让逝者稍显生气。
杨先生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,就这样目睹了全过程,在许璇结束自己的工作后,他的情绪再无法控制,直接跪在了许璇面前激动地说:“我从没想过父亲的状态能恢复成这样,生前受尽折磨的他终于能体面的离开了,我们家属真的很感谢你!”
“功德无量,造福大众”,“工匠精神,尽心尽力”是杨先生过后送来的两面锦旗内容,也是多年来支撑许璇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有亲人的陪伴,入殓师存在的意义便是给生人予以希望及安慰,但面对一些特殊情况,他们能做到的只有保护逝者最后的尊严。
03
04年出生的小赵表示自己在16岁时便入行了,在已有认知中,他是最年轻的殡仪行业从事者。
虽然年纪小,但胆量与责任心却不容小觑。
刚从事这个行业时,他曾跟着师傅去接过一具老人家的尸体,由于儿女不在身边,这位老人在去世两天后才被发现。
儿女赶不回来,所以委托他们进行服务。
赶到现场后,映入眼帘的便是躺在床上的老人,从表情看来走得很安详,但整体的状态以及周遭的环境却不是那么舒心。
由于天气炎热,整个房间都是散发不掉的腐烂难闻气味,老人的身体亦发生了腐烂现象,不少苍蝇围绕停留。
同行的一些新人都被这场景吓到了,有的甚至忍不住吐了出来。
而小赵只觉得心酸。
老人孤独得生活一世,最后离开都如此狼狈。
这种情况不在少数。
看到师傅淡然熟练的处理现场,为老人擦洗按摩,丝毫不在意略显腐烂的身体,已经凝固在身上的排泄物,或是刺鼻的味道,小赵从心底里表示敬佩。
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以及对他们最后尊严的守护。
04
电影《入殓师》中的入殓师职业准则是:
“平静、细致而温柔,重要的是要充满爱。”
这些入殓师要绝对遵守的,少数亲人却难以做到。
前段时间在抖音上刷到一段视频,画面中一位身穿鲜艳红衣的老人呆坐在小屋门口,很长时间都保持着这种状态没有变。
底下有一则评论瞬间让人破防:
“其实这个老人已经在等了,怕自己突然走后没人给她穿新衣服,便自己穿好了。”
原谅我屏蔽了一些不好的字眼,这样的画面已经足以让人心酸。
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这部电视剧中的情节:
一个老人在家里去世了4天才被发现,闻讯赶来的儿女们却只顾着到处翻找房产证,对躺在一旁的父亲置之不理。
入殓师实在看不下去了,上前询问要不要办告别仪式,亦或者先给老人换一身衣服,儿女们却不耐烦道:“什么都不用办,直接火化,别想坑我们的钱,死亡证明不是给你们了吗,赶紧把人带走啊,味儿都馊了。”
随即便转身继续翻腾这个小家,甚至连老人的周围都不想去,最后还是入殓师将老人背到了殡仪馆。
儿女们全程不管不问,只想着尽快火化处理,入殓师实在于心不忍,自掏腰包为老人买了一身寿衣,在换衣服时却发现了老人绑在身上的房本。
但凡儿女对老人关心一些,给老人换身行头,让老人走得体面一些,这房本早就找到了。
但实际情况就是,儿女连老人最后的尊严,体面都没有顾及到,唯一的寿衣更换都是入殓师的同情之举。
对逝者尊重,对生灵敬畏是每位入殓师入职时都必须铭记且坚守的职业标准,但在少数人眼中这却是极其难实现的道德规范。
下意识的抵触是世人对这份职业所表达出来的行为常态。
电影《入殓师》中,大悟的老婆美香便对这个职业表示出了强烈的抵触,“做这种工作...你不觉得羞耻吗”。
甚至用腹中孩子相逼:“不要碰孩子,你不干净”,“你以后能向你的孩子体面地介绍你的职业吗?”
因职业特殊,入殓师这个行业产生了很多不成文的禁忌:
不能微笑;
不和别人说再见;
不会主动向人提及自己的职业;
不会主动和人握手;
一般不会出席别人的喜宴;不碰婴儿;不吃肉;
其中第一条是由于工作使然,生者已逝,亲属们的情绪本就低落,所以他们亦不能有太多情绪表达。
剩下的这些所谓“禁忌”都是世人的偏见导致的。
而正如《傲慢与偏见》中所说:偏见往往会模糊了真相。
与其对这份职业直接附加你的传统思想,不如设身处地考虑一下,入殓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
就像《入殓师》这部影片中所说:
只有尊重生命,正视死亡,才能正视入殓师这个职业。
生与死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。
既然对生期待,那对死亦要尊重。
“我们死后就能抵达星辰之上,而离开人世不过就是踏上了,走向星辰的路。”
梵高理解的死亡是一个美好的过程。
活得自在,走得体面是人最朴素的愿望,而入殓师就是逝者的“阿拉丁神灯”,负责实现这个愿望。
入殓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,更是生者与死者最后的情感维系,生者的情感靠他们安慰,逝者的体面靠他们维护。
比起入殓师这个称呼,我更喜欢唤他们为“灵魂摆渡人”。
上一篇:缩小步进投影光刻机在碲镉汞红外探测器芯片工艺中的应用
下一篇:最后一页
Copyright 2015-2022 南非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